“AI会使优秀的人更优秀。”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说道,“使用AI并不一定会降低学生的思考能力,依赖AI才会。”
陈少峰表示,AI已经进入各行各业,尤其是教育领域将在AI技术下,面临新的挑战。首先,教师本身面临着被AI取代的风险,学生通过AI可以更全面、更快速地获取知识,甚至用AI纠错教师;另外,人们对AI的依赖越来越强,教师本身也使用AI完成教学,因此,教师要想更好地引导学生使用AI还存在着很大的挑战。
现在的AI越来越聪明,甚至无法检测出文章是否是AI生成的。在陈少峰看来,过去,AI给你生成的东西可能是大段复制的,但现在AI通过细节的拼接,形成了新的语料,很难再去通过工具去分辨、甚至我们也无法分辨哪些是AI写的东西。
陈少峰认为,使用AI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能够获得一定的便利,比如文献的获取、资料的分析;但同时,也存在着依赖性,从而在学术创造中产生惰性。总体来讲,要借力AI,而非依赖AI,会使用AI并且懂得思考的人,会更优秀;而过度依赖AI的人会进一步丧失其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院副研究员、讲师高泽峰:
关键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
在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院副研究员、讲师高泽峰看来,学生使用AI辅助完成学术任务属于技术赋能的合理工具使用。使用AI工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科研兴趣。传统的,从课本上或者从网页上获取知识,在效率上是远不如利用AI工具辅助学习的。
但高泽峰认为,AI工具也是双刃剑,有些学生可能会过度依赖AI工具,反而丧失掉一些能力,如批判性写作等。在这个问题上,教师有必要进行及时干预,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建立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等。
以实际授课为例,高泽峰表示,日常会跟学生讨论AI使用的边界问题,同时也会明确部分作业不能使用AI工具。例如,在课堂上会要求学生基于AI工具学习已有的超导体材料的晶体结构,然后生成出新的可能候选材料。在这一工作中,需要写大量的python代码来完成项目中函数库的搭建。
高泽峰表示,他会鼓励学生利用AI工具来辅助写代码,节省大量重复劳动,同时,在学生得到结果后,他也会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分析和撰写,不能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人文素质课程特任教师、副教授刘一鸥:
要让学生思考“AI不能取代人的部分”
作为南京大学AI核心通识课程《人工智能的伦理与社会治理》主讲人,南京大学本科生院人文素质课程特任教师、副教授刘一鸥表示,目前教授的主要是新工科专业的学生,他们本身就需要学习和应用AI,关键是要在这一过程中思考人能做什么,AI不能取代人的部分是什么。
刘一鸥说,无法完全规避学生在做日常作业或写论文中使用AI辅助,这背后的本质还是在于学生愿不愿意独立思考。因此,即使要使用AI,也要在完成作业之后,进一步思考AI做和自己做的区别。
据刘一鸥介绍,有学生就曾在作业里指出,在完成程序设计这门课的期末项目时,发现了AI辅助在开放式设计方面的盲区。该名学生谈到,简短开放的描述无法令AI快速构建起问题的雏形,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更多依赖于数据库或者训练集的庞大,所谓“想象力”这一解决开放问题的关键要素也无法通过AI辅助实现。另外,AI本身代码的产生机制决定了它并不具备完整的纠错能力。所以AI工具终究无法作为通解替代一切。
刘一鸥认为,针对大学生论文“AI味儿”渐浓的问题,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自身的思辨能力,这样才便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叶堂林:教育应转向培养区别于机器的人的能力
“科技进步不可阻挡,AI席卷各行各业是大趋势,关键是要在AI辅助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优势。技术是中性的,不存在好坏,但是它一直在向前发展,如果人不适应,就会被淘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叶堂林表示。
叶堂林提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先尽可能地拥抱AI,然后再在使用过程中逐步规范。面对一项能够提高生产力的工具,过多考虑AI可能带来的问题没有太大的意义,需要有更多允许发展的空间。就身边的情况来看,现阶段,学生作业或论文完全照搬AI成果的还是极少数。
叶堂林表示,未来,通过AI工具进一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让人能从简单的脑力工作中解放出来,做更多具有想象力、原创性的探索工作。随之,教育一定要改革,不能追求标准化,要更多地发挥人的想象力和感受力等,转向培养区别于机器的人的能力。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系助理教师罗林:
学习阶段滥用意味着很多学生不会再主动思考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系助理教师罗林表示,学习阶段滥用AI意味着很多学生不会再主动思考。她表示,AI生成的语言对于经历过学术写作训练的人来说很容易识别。在文科领域,AI生成的文字表面上看似逻辑严密,但深入阅读后会发现内容空洞,原本一句话可以说明白的内容,AI往往会扩展成术语堆砌的一段甚至一篇文字。此外,AI的常用词和写作模式非常容易被察觉,初看可能觉得高深,但细看会发现其框架结构千篇一律,至少在现阶段,AI绝对不能代替人的思考。
罗林认为,AI可以用于搭建框架、扩充思路,例如将原文件交给AI进行总结,帮助快速理解文章的思路、方法、意义和创新点;或者在查找文献时,可以提出更具体的要求,如要求外国权威文献、特定年份发布、必须真实等;在思路匮乏时,可以将自己写的内容交给AI,询问可以增加哪些方向或探讨哪些问题。然而,罗林也提醒,AI搜集的文献真假参半,需要进一步确证。
罗林强调,虽然在工作阶段使用AI是可以接受的,但在学习阶段滥用AI会导致学生失去主动思考的能力。她提到,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大四毕业论文中,甚至在大一学习基础知识阶段,学生也普遍使用AI生成内容来应付作业。如果基础教育阶段也出现这种情况,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此外,罗林指出,目前AIGC检查技术已经更新多次,能够轻易检测出AI生成的内容,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在查重的同时检测AI生成率。
现代音乐研修学院教师李星宇:
用好AI的前提是对专业知识有足够的认识
目前,音乐院校学生使用AI写论文的现象其实还并不常见,但现代音乐研修学院教师李星宇是比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AI使用的。
在李星宇看来,能用好AI的前提是对专业知识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可以灵活掌握,目前大部分学生都还无法真正将知识灵活运用好,就更没办法用好AI。“这个需要从整体的教育思维上做出改变,目前感觉学生们还是相对缺乏创造性思维能力的。”
李星宇认为,任何领域都应该关注最前沿的技术,作为大学教师更应该关注AI的应用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影响。AI在梳理复杂内容的逻辑上更有效率,论文使用AI辅助思考和梳理逻辑是很有帮助的。AI技术注定会越来越智能,可能不久之后很难判定哪些是人做的,哪些是AI做的。所以,诚信制度就是必要的前提,用AI可以把学术做得更好,也会让大家更乐于探索AI的可能性,而不是偷偷摸摸地用来偷懒。“写作业写论文用AI是没问题的,但最好要注明是怎么用的。”李星宇说道。
技术的发展是无法阻挡的,在李星宇看来,教师首先要先了解AI,同时思考AI可能对教育产生的影响。AI的出现其实也一定程度上迫使老师和学生一同学习新的知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课堂成为一个平等对话和讨论的空间。学生不需要引导,课堂反而更加灵活和具有活跃的对话氛围。
而学生则应该养成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被困在某个专业领域内,大学更应该像一个社群,建立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合作,同时减少传统学科分数的评价体系,学术论文在未来可能也会逐渐被学术项目取代。
[免责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原创来源;本站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网络编辑,如存在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至398879136@qq.com,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非原创标注的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炎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