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 让AI成为“磨刀石”而非“替代者”

行业资讯· 2025-03-25 13:03:27

作为高校教师,我始终关注技术革新对教育的影响。当学生开始使用DeepSeek等AI工具撰写论文时,我的态度可以用“审慎地开放”来概括——既要正视技术变革的必然性,也要守住学术训练的底线。

从积极角度看,AI工具确实能提升学习效率。我注意到有些学生用DeepSeek快速检索文献、梳理理论框架,这相当于拥有了一位24小时在线的学术助手。曾有学生在开题报告中坦言:“通过AI的文献聚类功能,我发现了自己的研究盲区。”这种辅助性使用若能规范引导,其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对非母语学生,AI在语言润色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但硬币的另一面更值得警惕。本学期我已发现3篇存在AI代写嫌疑的论文,其共同特征是“结构工整却缺乏洞见,文献堆砌而无逻辑主线”。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学生将AI生成内容直接标注为自主成果,这种学术不端已触及教育底线。有学生向我坦言:“用AI写初稿太容易,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自己动笔了。”这折射出技术依赖可能导致的思维惰性危机。

对此,我的应对策略是“疏堵结合”。在课程设计中,我明确将AI工具使用规范写入教学大纲:允许用于文献检索、数据整理等辅助环节,但核心论点与论证过程必须自主完成。同时开设“AI协作写作”工作坊,教学生用提示词精准定位需求,将生成内容作为批判性思考的起点而非终点。在评价体系上,加大过程性考核比重,通过定期提交思维导图、研究日志等方式追踪真实学习轨迹。

技术终究是工具,教育本质仍是思维的锤炼。上周有学生用DeepSeek生成了5个论文选题,却在师生讨论中自主提出第六个更具创新性的方向——这个案例让我确信:当AI成为“磨刀石”而非“替代者”时,它反而能激发出更深层的学术潜力。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构建新的学术伦理框架,让技术进步与学术诚信形成良性共振。



文章链接: http://www.huangxinwei.com/aizixun/7886.html Chat AI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线使用

[免责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原创来源;本站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网络编辑,如存在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至398879136@qq.com,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非原创标注的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炎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