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赵青 通讯员曹钰 陈芊 谭静宜 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AI换脸、AIGC创作、虚拟数字人等前沿技术应用向当前司法提出新挑战。
12月4日“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南都记者聚焦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典型案例,明晰AI大模型等新兴领域权利形态的法律属性,普及法律知识。
知名博主发布汉服装扮视频被制成付费会员“AI换脸”模版
张某系一位知名短视频博主,经常在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上发布含有其肖像的国风汉服装扮的短视频。
张某在某科技公司运营的一款“某拍相机”微信小程序中,发现了含有其形象的视频合成模板,用户付费成为小程序会员后,即可将该视频模板中人物的面部替换为面部特征不同但其他内容与原视频相同的“AI换脸”视频。
张某认为某科技公司的行为侵害其肖像权,遂诉至法院,要求某科技公司赔礼道歉,并在其运营的“某拍相机”微信小程序的首页显著位置连续30天刊登致歉声明。
某科技公司赔偿其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合计5万元,并承担本案诉讼费。
某科技公司则辩称,视频合成模板仅利用了案涉视频的妆容、服饰、发型、光线、镜头切换等非人格要素,未利用其人格要素,公众未能直接识别案涉视频中人物为张某。
某科技公司认为,张某于抖音平台公开发布案涉视频,应推定其同意他人使用案涉视频中的非人格要素;该视频合成模板未丑化、污损张某肖像;涉案视频上传时间短,浏览量小,传播范围有限。
【法官说法】
人工智能深度合成技术应用场景下服饰装束可成为肖像辅助认定要素
什么是“AI换脸”?“‘AI换脸’也称为深度伪造技术,其实质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人体图像合成技术。AI换脸技术将个体的面部形象、身体形象甚至声音语调等进行分解,又与他人的形象特征进行融合、拼凑,破坏了肖像与身份主体的同一性。”广州互联网法院法官介绍道。
肖像是否局限于自然人的面部形象?法官表示,结合肖像权的扩张保护背景来看,肖像的具体认定标准应当以外部形象为判定基础,以可识别性为必备要素。
法官指出,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条第二款关于“肖像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的规定,除了面部形象,任何可以被识别为特定自然人的外部形象都可以纳入肖像的范畴,包括个人呈现于外部的身体部位、动作形态等及其组合。
对于身体形象而言,其所对应的面部形象虽然发生改变,但若从未被修改的原视频的场景细节、装饰装束及肢体动作等仍能识别出身体形象的主体,则该身体形象属于可被识别为特定主体的肖像,应被纳入肖像权保护的范畴。
在“AI换脸”生成视频等人工智能深度合成技术应用场景下,原视频中的服饰装束、道具等可成为肖像的辅助认定要素之一。
博主被“AI换脸”后仍具可识别性外部形象可作为肖像权客体
法官认为,肖像必须具有可识别性才能成为肖像权保护的对象,但并非所有的外部形象都具备可识别性。
由于面部特征具备极强的可识别性,故在传统观念中,面部形象属于肖像范围并无争议。
但在去除面部特征的情况下,一些不具备明显特征的身体形态、肢体动作可识别性较弱,不足以使相关公众联想到特定自然人,故外部形象能否纳入肖像权保护范畴存在争议。
法官指出,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人物形象可识别性的判定应有不同标准,受到相关公众的关注度、外在形象的知名度等因素影响。
例如,对于曝光机会较多的公众人物而言,公众的关注程度更高,其人物形象的知名度更大,则其外在形象为公众所识别的可能性更高。
而对一般肖像权人而言,则需将原视频与“AI换脸”后的视频进行对比,如果公众结合未被修改的场景细节、装饰装束、肢体动作及特殊印记等,能够将该身体形象与特定主体建立起对应关系,则该身体形象可作为肖像权的客体,受肖像权保护。
本案中,鉴于张某的粉丝数量较多,作品亦获得大量点赞,且其本身即是以汉服装扮为主要特色的视频博主,故其除面部以外的肖像较普通人具有更高的可识别性,法院对相关外部形象足以被认定为张某的肖像予以认定。
擅自使用博主肖像制作人脸模板“AI换脸”行为被认定侵害肖像权
法官提出,在认定行为人利用“AI换脸”技术侵害肖像权时,除肖像本身应具备可识别性以外,还应当考量行为人是否实施了相关行为、是否具有相应主观过错。
客观方面,应判断行为人是否有通过“AI换脸”技术使用权利人肖像的行为,即利用AI换脸技术在保留肖像权人身体特征和装饰装束等细节的前提下,将肖像权人的人脸替换为其他人脸并合成为新的图片或者视频;主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上述行为是否未经权利人许可。
本案中,某科技公司作为微信小程序“某拍相机”的开发运营者,在未经肖像权人张某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张某肖像制作人脸模板并提供给不特定用户使用,可以认定某科技公司具有主观故意,客观上也造成了损害后果,故法院判定某科技公司须承担侵害张某肖像权的法律责任。
广州互联网法院判决,某科技公司于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张某出具内容经本院审核确认的书面致歉声明向张某赔礼道歉,并将该致歉声明发布于案涉微信小程序“某拍相机”首页,发布后保留时间不少于十五日。
如某科技公司拒不承担前款规定的民事责任的,法院可以采取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发布公告或者公布生效裁判文书等方式执行,产生的费用由某科技公司负担。
某科技公司于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十日内赔偿张某经济损失(含合理开支)2000元;驳回张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该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免责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原创来源;本站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网络编辑,如存在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至398879136@qq.com,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非原创标注的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炎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