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说,比亚迪最近是不是受啥刺激了。发布会跟不要钱似的连着开,而且每场都非常有料。
就在昨晚 ( 别问为啥昨晚没写,问就是昨天全员出差了 ),比亚迪家目前最强、最贵的旗舰轿车仰望 U7 ,在亮相了一年多以后终于公布了自己的上市价格。
提供纯电和混动两种动力总成,每种动力分别提供四座和五座两款车型,定价分别是 70.8 万和 62.8 万,而且油电同价。
好嘛,桌子又被掀飞了一张。毕竟都不用说跟它定位相似、同样是超豪华新能源轿车的尊界 S800 可能会卖到百万以上了,就跟自家的两个兄弟:109.8 万的仰望 U8 和 168 万仰望 U9 ,都是骨折级别的降价。
这个攻击性极强、甚至还带了点队友伤害的定价,配合上这个上市时间点,很难不让人联想到 U7 就是冲着尊界去的。
而如果你问我对这车的感觉如何,我会告诉你它把仰望这个牌子的特点无限放大了,包括优点和缺点。
在看不见的地方,U7 的领先性和集成度,是毫无疑问的行业天花板;但在工业设计、宣传营销,这些大伙能直接感受到的方面,在我看来它或者说是仰望,做得依旧不太好。
听我介绍完以后,我觉得大伙会同意我的看法。
和仰望的其他车型一样,U7 这次依旧标配了名叫易四方的四电机分布式驱动系统。前后轴各一个双电机总成,总计有 1300 匹的峰值功率,可以推着 U7 在 2.9秒跑完零百加速,然后冲到 270 kph 的最高车速。
而因为四个电机的动力和转速可以单独控制,U7 不仅能和仰望其他车型一样做出坦克掉头这样的动作,还新增了一个类似平行移动的功能,就是可以自己横向的慢慢挪出车位。
就像这样。
不出意外的话,这个功能后续也会更新给现有的仰望车主。
往下,就是 U7 上头各种行业唯一的技术了。首先就是这套名叫云辇 Z 的悬架系统,虽然它的功能和我们最近看到的很多新车,比如蔚来 ET9 和尊界 S800 很像,都是能让车子在经过凹凸路面的时候保持车身的平稳。
但要说底层的技术原理,云辇 Z 和它们可是完全不同,并且能力的上限更高。
核心的配置,是这个用上了直线电机的减振器。
传统的油液减振器就类似一个装满了油的针筒,可以用油液的流动来抵消车身的振动。即使是后期出现了电磁阀和磁流变液减振器,本质上也都是一种被动接收路面冲击的被动悬架。
这两年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能够主动出击、迎合路面起伏的主动悬架系统开始出现。这些悬架在遇到大坑的时候可以主动伸长、遇到凸起的时候可以主动缩短,就跟太极拳的推手似的,提前把冲击的力卸掉,让车子如履平地。
现有的方案,比如保时捷的 Active Ride 和蔚来的天行底盘用的思路都是类似的,也就是通过给减振器增加一个外置 or 内置的油泵,通过往里 泵油/抽油 来让车轮升高和降低。
而 U7 上头的直线电机减振器直接就放弃了传统的油液逻辑,往减振器里塞进了两组相互嵌套的线圈组成了直线电机,通过给线圈通电形成磁场相互作用,来控制减振器的伸缩和阻尼大小。
如果觉得不好理解也没事,这玩意本质上,跟电磁轨道炮的原理是一样的。。。四根电磁炮,什么陆地坦克啊喂。
那么可想而知,相比于传统的油液减振器,直线电机减振器的能力上限和玩法就很多了。
因为没有了油液作为力传递的媒介,直线电机减振器可以用更小的损耗做更快的动作。并且只要给它输入的功率够大,它使出的力气也可以远超外置小油泵的现有方案。
比亚迪在发布会上也列出了这套悬架的详细数据:5 毫秒的高度调节执行时间、最小可以调节 1 毫米的车身高度、对车身高度的变化可以感知到最低 10 微米。四个电机加起来,总共有 50kW 的输出功率。
相当于有一台比亚迪海鸥的动力在控制 U7 的车身高度。。。
结果就是,除了抑制俯仰和侧倾这些基操,U7 还可以实现一些非常抽象的能力。比如在车身不起伏的情况下开上马路牙子、飞坡的时候可以做到不拋跳等等。
就算遇到连续的减速带,你也可以站在车顶上打个咏春拳啥的。
甚至当你想开着它上台阶的时候,U7 也能保证车身的平稳。( 谁会开这车上台阶啊喂 )
总之就是在云辇 Z 开启之后,U7 就会跟飘在地面上一样,不仅能把路面上绝大部份振动和起伏就跟车里完全隔绝,还可以控制车子加减速、过弯时候的侧倾和俯仰,让你跟坐高铁似的直接飘到目的地。
那这就能引出 U7 上另一个很逆天的玩意:自主品牌第一台量产的水平
[免责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原创来源;本站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网络编辑,如存在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至398879136@qq.com,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非原创标注的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炎黄立场。